山野 │ 專題

天候與登山安全天候與登山安全

天候與登山安全天候與登山安全
撰文/李嘉亮.攝影/李嘉亮、宋為農
2017/04/12發表,已被閱讀7,753次

雨天氣溫低,體溫通常比晴天時略低,即使不到失溫的程度,但是體力已經比正常狀況略差了一些,雨天導致地面泥濘濕滑,行走困難增加體力的消耗,如果背包、服飾、鞋子缺乏適當的防水設計,這些裝備都吸水增加不少重量,而全身濕淋淋的吸走體熱,加速體溫的降低,又迅速降低體能,因此絕大多數的山難都發生在雨天,或者還不至於發生山難,卻因為地面濕滑而摔倒、肢體扭傷,也都發生在雨天,因此大眾化路線的登山計畫,在小雨天繼續進行無妨,困難路線、多天期登山計畫,應該避免在豪大雨、連續多天陰雨,甚至在預知颱風很可能侵襲的前提下執意進行。

因此以下針對臺灣一年之中,那幾個時段容易下雨,誘發登山意外的天氣概況做說明。

春雨

濃密山嵐之中的高山箭竹草坡容易迷路,謹記沿著越多腳印的路走越正確。

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底,有時持續到五月份,此時下的陣雨稱為春雨。春雨有時連續下好幾天,但是雨勢不大,有時則突然下起豪大雨伴隨閃電雷鳴,後者對於登山安全的妨礙十分明顯,若干著名的登高山路線,必須渡過野溪,都在此季節突然發生洪水,導致登山客溺斃的意外。當然!以下的季節雨,同樣都有類似的意外發生,請初學登山者特別注意。如果屬於連續多天的陰雨,雨時下時停,一、二天不渡過野溪的安全路線登山活動忍一忍就過去了,若是連續四、五天都這樣,很快有隊員感冒咳嗽,吵得同住營帳的大家睡不好,甚至很快大家都被傳染,因為輕微感冒而體力降低,這又是可能發生意外的導火線。

梅雨

梅雨大約在每年五月中旬到六月中下旬,春雨、梅雨之間天氣穩定,氣溫高低適中,是一年中難得的登山好天氣,困難路線、多天期登山最好多安排在這一段時間。春雨、梅雨並非每年一定有,偶而隔幾年就會發生沒有春雨、梅雨的情形,目前已知還沒發生兩種雨都缺席的慘況,但只要其中一種雨缺席,臺灣都會鬧旱災,氣象局都會很緊張,相關新聞大熱門,可利用難得的連續多天好天氣進行登山大計畫,在鬧旱災的剛開始即刻執行登山大計畫,避免高山上容易缺水,或者最好選擇水源充裕的登山路線。還有特別留意森林火災可能妨礙登山計畫,在山區活動特別小心火種。

高山杜鵑雖美,花季卻也是在天氣最不穩定的春季。

颱風雨

臺灣的氣象報告越來越準確,同時都參考其它國家的氣象報告,所以在颱風季節登山,如果事先已經有了登山計畫,應該確認能否在海上颱風警報發布的前一天回到山下,海警發佈的前一天到海警發布中間大約還有一天緩衝時間,做為登山行程可能延誤的緩衝。如果登山計畫屬於超過三、四天的多天行程,或者困難路線:沿途多峭壁、碎石坡、橫渡野溪等等則考慮暫緩或改期。萬一碰到颱風的強風,通常詳閱地圖還能找到背風面避風,等到颱風過境後再行脫困,颱風的豪雨則幾乎沒得躲,很多根本稱不上野溪的雨水溝,都變成湍急的溪水,因此萬一碰上了,最好在避難小屋等待,千萬不要硬闖以為能夠脫困。

夏季夜裡的「雲內閃電」,也是對流雨的前兆。

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的豪雨

發生共伴效應的颱風都屬於秋颱,颱風夾帶的豪雨與東北季風夾帶的豪雨兩者同時降下來,每每有秋颱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臺灣都會淹大水。所以登山活動特別注意秋颱,以為只是個輕度颱風,卻能降下驚人的大暴雨。夏季的登山活動要注意颱風,秋天的登山活動要注意秋颱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萬一在山上才得知秋颱即將叩門,千萬莫存僥倖之心,應該火速中止計畫下山。秋颱朝臺灣前進,因為東北季風增強,常常會將秋颱往南吹,使得秋颱路徑、侵犯臺灣時間難以預測,考量秋颱大雨對山區活動者的致命威脅,請大家立刻停止登山計畫逃命下山。

高山區發現高空雲霧湧動,接著可能要下大雨了!

東北季風雨

東北季風雨通常只到達新竹,新竹以南沒有雨,但是中南部山區的山嵐變得特別濃,有時還會伸手不見五指,此時變成登山迷路的好發季節。少去冷門、路徑彎彎曲曲登山路線,因為特別容易迷路。熱門大眾化的路線,路徑表面都走禿了,只要跟著路面禿掉的山徑走,在岔路口用指北針辨別路徑方位比較不會迷路。東北季風到了冬季,鋒面強度一再增強,中南部高山區也會下雨,山嵐仍然不會缺席,鋒面最強的十二月到二、三月間,還有可能帶來降雪,風面到達、盤據臺灣的時間,氣象局報告都很準,在此期間登山活動,請記得備妥雪地裝備。各國家公園區則禁止登山隊在雪期登山,以免因為裝備不足發生意外。

山毛櫸分布在迎東北季風的地方,溼冷、常有濃霧,是當地山域的氣候特徵。
這幾年參加雪訓的山友越來越多,不過想要在冬季欣賞高山雪景,添購雪地裝備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