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 專題

從尼泊爾健行山難事件看自救避難計畫從尼泊爾健行山難事件看自救避難計畫

從尼泊爾健行山難事件看自救避難計畫從尼泊爾健行山難事件看自救避難計畫
撰文/李嘉亮.攝影/李嘉亮、宋為農
2017/06/07發表,已被閱讀5,535次

與其悲壯勇往直前,小退卻或許是不錯的選項。

近來媒體聚焦一則海外健行的山難報導,令人十分遺憾,不捨一條年輕的生命隕落,令人越想越心酸。喪命的女學生有可能是臺灣將來傲視國際、具有潛力的登山好手。

媒體關於兩位登山界棟樑之材,究竟如何在尼泊爾高山雪地受困 47 天,最終一死一獲救的細節,報導內容很有限,更增加本文試著深入思考、再評論的困難度,但還是有很多相關書籍,能夠提供雪山攀登的技巧與禁忌等相關知識,幫助本文嗅到一些敏感的氣味。

作者的雪地經驗不豐富,卻長久閱讀相關書籍,也許會被冠上「理論派」,但最終還是希望讀者秉持平常心,以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詳閱此文,或許有一天您因此逃過一劫也說不定。

各種半途而廢的理由

筆者參加的登山溯溪活動,有兩成的行程半途而廢沒走完,此為文章題目所稱的「小退卻」。沒走完的理由很多:天氣突然轉變下大雨;出發前太勞累,體力不濟跟不上;甚至溯溪走到一半,發現溪裡魚很多,留下來垂釣等等,都是原因。這些小小的退卻,可能是筆者長年登山溯溪卻沒發生過大意外的可能原因。

每次我的領隊聽到我又想半途而廢,一如往常都要碎碎唸,藉此激發其他隊員的士氣,然後吃完飯休息以後,又會對全體隊員說,身體受傷不方便走的,以及自認為體力不足的,可以考慮留下來。甚至極少數欲逞強的隊員,他也會道德勸說,請他留下。而那一位不想走的資深隊員又很擅長野炊,公糧分一份給留下的隊員,由他負責烹煮餵飽大家。

如有隊員放棄前進,最好要有一位體能狀況好、熟悉當地環境的隊員陪伴留守。

美國偏遠山區的健行經驗分享

2015 年與四位年輕的朋友,前往美國黃石公園一帶進行長達 15 天的西式毛鉤釣法的垂釣自助旅行。行程由宋先生規劃,所有訂房、買機票、路線規劃等等都由他統籌。他們邀請我參加有兩個原因:第一、我擅長野炊,管他是荒郊野外,我都能用登山瓦斯爐鍋具,迅速煮出熱騰騰的飯菜。住到鄉下的旅社,更不用說利用民宿的廚房,以及經過鄉鎮有超市補給,總能煮出豐盛的中式大餐,撫慰他鄉遊子的胃。第二、他們登大山的經驗不豐富,此行海拔爬升為600 公尺左右,目的地是兩處海拔近 3000 公尺的高山湖泊,釣取稀有的保育類茴香魚和極為罕見的金鱒 (註)。

註:茴香魚為蒙大拿州保育類魚種,可供釣遊,但必須釣後釋獲。

唯有透過縝密的計畫,才能一償宿願釣獲夢寐以求的金鱒。

此行於 9 月 25 日出發,照理來說,黃石公園已屆深秋,隨便來一場冬雪,平地就是一英呎的積雪,登上高山湖的圈谷,風雪可能更大,沒準兒很可能被困在山路上,3∼5 天動彈不得。山上沒有山屋,單程約 6至8 公里,由於我們只打算當天往返,帳篷睡袋都沒帶。出發前大家已約好,如果冬天的腳步如期到來下大雪,就放棄高山湖泊的垂釣行程。所幸此行遇到難得的暖冬,黃石公園的冬天整整遲到了一個半月。在高山湖泊釣茴香魚的行程在晴天中圓滿結束。

後來,我們又轉戰海拔更高的金鱒湖(Golden trout lake),出發前四天,氣象預報,北方鋒面來襲,連日晴天將轉壞,甚至山區會降雪,於是宋先生每天都追蹤氣象預報和模擬,時時刻刻掌握最新的天氣變化。出發前一晚,天氣大致與前幾天的天氣預報差不多,表示天氣預報很準確。如果天氣預報改來改去,預報不準確的風險提高了,就需要再開會討論是否取消高山健行行程。

最後一天的氣象預報說:當天上午天氣會好轉,直到下午四點以後會下雪、下凍雨,氣溫在攝氏 4 度至零下 4 度之間。這樣的氣象預報結果,對來自亞熱帶難得見到雪的臺灣同胞,不啻是天大的好消息,能玩雪又不太凍冷,真是神助我也不是嗎?不過氣象預報提到下午的凍雨才是關鍵。若在穩定的低溫環境下遇到下雪,尚可將落在衣服上的雪花拍掉;但如果是攝氏零度的雨水則稱為凍雨,凍雨淋濕了衣物,水分會吸走大量的體熱,使身體特別感覺寒冷。因此當天晚上我做出以下的建議:

1、多帶一套乾衣服,若衣服濕掉得以更換,甚至連防雪盲的墨鏡都帶了。
2、隊伍一共帶了三個打火機,我背包裡另有一小包火柴。
3、煮熱湯的瓦斯罐、爐心各二組,必要時可煮熱湯驅寒。
4、帶足中晚餐,我還把早餐吃剩的三包糖、奶油塞口袋,可以吃、可以引火。
5、詳閱地圖,路徑沿著稜線走,很容易在稜線兩側找到閃風的背風處,適合躲寒風避難。
6、隊伍攜帶劈柴的開山刀兩把,驅熊噴霧劑兩罐,或能壯膽防熊。
7、之前在同一國家森林公園發現,山徑旁枯倒木很多,緊急情況時可引火取暖;前往金鱒湖時也沿途觀察,發現枯倒木略少,但焚火取暖仍不成問題。

開啟手機的GPS功能,確認沒有走錯叉路。
還好山上積雪不多,不至於掩蓋山徑,不然一整片白茫茫的雪地很容易讓人迷路。
在蒙大拿州從事戶外活動,驅熊噴霧劑是必備的工具!

以上這七點,原本是非常重要的登山行程自救避難計畫,今天的臺灣,即使登郊山都要有此規劃,但多數人根本不思考這些事。為甚麼小小的郊山,出了小意外就要拼生命?這就是輕忽了自救避難計畫,或者不知適時「小退卻」。

作者在臺灣登山溯溪很多年,雪地山岳活動的經歷卻不超過五次,也沒有足夠的雪地裝備。但是看書學習的經驗豐富,夠多的知識加上一點點實際的經驗,書本的理論在每一次的雪地活動都能派上用場,隨時評估可能的風險,或許在下一次的雪地山難中化險為夷。如果事前做到最縝密的風險評估,以及籌劃盡可能想得到自救避難計畫,那麼雪地發生山難意外的可能性,是不是因此大幅降低了呢?

回顧尼泊爾山難事件

能在尼泊爾的高山雪區,撐上 47 天獲救,實在令人敬佩,但是出發三天後遇到大風雪,或許是整個行程災難的開始。

根據媒體報導,兩人在健行途中遇到大風雪,意外摔落瀑布,最後受困於一處突出的山壁,上下不得。本文以為兩人因為意外墜落溪谷,因此無法「小退卻」折返,或者趁大風雪剛開始,原地堆築擋風的雪牆待援。換句話說,雪崩墜落發生在折返之前,折返已不是可行的選項。

尼泊爾應該沒有全面覆蓋的廣播和精準的氣象預告,若有,誰聽得懂尼泊爾語?攜帶精密地圖隨行,但是當現場颳起大風雪,視線所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遠近山尖的參考點都看不到,就很難依據目視定位。又GPS 因為低溫,電池很快就沒電,或著根本收不到衛星訊號,因此GPS也未必派得上用場。若不幸在大風雪中迷途,恐怕只剩下就近尋找掩體待援這個選項。

若山上天氣轉惡劣,能見度差無法判斷方向,尋找背風處就地搭掩體是較合理的應變。

人們很容易陷入類推的陷阱,以為在沙漠、雪地、溯溪與登山行進都差不多,只要有足夠的體力和腳力足夠;以為在臺灣有豐富的登山經驗,到了沙漠、雪地、溯溪都難不了人,但實則大謬不然!以山岳陡峭的地形為例,面對60∼70 度的山坡,有經驗的登山者都會認為很陡,難以通過;但是在大風雪的情況下,能見度僅幾公尺遠,卻難以分辨厚雪覆蓋下的山地是多麼陡峭。

新聞報導影片的鏡頭有帶到兩人的背包,看來並沒有嚴重損壞的現象,是不是與摔落瀑布的描述不盡符合?容易發生雪地崩落的山徑,大致分為三大類型:岩石結構、崩塌地,以及長滿灌叢等三者。前面兩種場域的路徑,當鬆雪蓋上去後,特別容易崩塌;若山徑旁有茂密的矮灌叢、樹枝幫忙固定支撐,較不容易摔落過深的谿壑,除非積雪厚到灌叢無法支撐,那麼摔落情況必定更嚴重。

在積雪及膝的山徑上要踩出一條路,可是相當費力的事,而且推進速度會比正常徒步健行慢。
才一個上午,積雪厚度就已經覆蓋山坡和谷地,雪地下的草地、灌木叢、凹陷地形已無法分辨。
當積雪遮蓋山徑,讓人無法判斷踩踏點是否穩固,就很容易發生墜崖意外。

大風雪中既然看不清楚山壁多陡峭,又無法得知厚雪之下是否有茂密灌叢支撐,顯然剛降下來的雪很鬆軟,即使明知山徑旁是峭壁,也誤以為積雪足夠支撐體重,應該可以步行平切過山壁,未料兩人的重量誘發雪地崩落,連人帶雪跌落山崖,又剛好厚雪提供了緩衝作用,所以人沒事,背包沒有破損。不過若有更厚的雪把人埋住,那又是更加兇險的情況。

根據報導,山難者是困於海拔2600公尺左右的河谷,推測谷地可能已在樹木線(註)以下,但缺乏詳細的獲救位置的畫面,因此無法判斷現場是否植被茂密?能不能焚火取暖,或是放出狼煙示警?對此本文無法評論。但臺灣的山友普遍不帶刀,別說開山刀,連小刀都沒有。雖然山友不抽菸是良好的健康習慣,但卻不能因此不帶打火機登山。

註:高山因為氣溫低,積雪的時間太長,樹木難以生長,樹木生長的界線稱為樹木線,高緯度山區樹木線較低,低緯度山區樹木線較高。

本文提到好多很重要的自救避難計畫,每位山友出發前,到底做到幾點?或許此次悲淒的山難事件,能給大家最好的機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