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 專題

戶外活動的入門管道戶外活動的入門管道

戶外活動的入門管道戶外活動的入門管道
撰文/李嘉亮.攝影/邢正康、李嘉亮、宋為農
2017/03/01發表,已被閱讀4,347次

人性想要走入自然,但卻有許多人「不得其門而入」,你是怎麼入門的呢?你又想不想將身處自然的喜悅分享親朋好友?如果是,告訴他們入門的管道,帶著他們一起體驗,人生「獨樂樂」,還是不如「眾樂樂」。

傳媒引發興趣

聲光媒體一小時的節目內容約四千五百字,雖然一圖勝萬言也確有其事,但幾秒鐘一個畫面晃過,能有幾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到底觀眾來不來得及,思索畫面後的千言萬語?

稍有程度的技術理論,豈是畫面驚鴻一瞥所能道盡?強勢聲光媒體,也受到觀眾強勢的監督。那個攀登峭壁畫面的一腳踩得對不對?拉繩的手勢妥當否?稍有疏忽誤謬,總引發熱烈的討論。「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古諺,此時總在千百年後再一次驗證。這種俗稱的八卦新聞,多數時候總是歪打正著,一傳十、十傳百,最後都引發更多人的興趣,投入追尋自由、不受拘束戶外活動的樂趣。

平面媒體的一張圖片、文章一句話,總讓讀者一再重複觀賞、閱讀。然而老天卻很不公平,已屬弱勢的平面媒體,讀者更是極度強烈監督,拿著放大鏡,無限次重閱畫面、思索慎考文句。不過在這樣的過程中,卻總是某一張圖片,某兩句文章,在讀者不斷反覆翻閱後,強化讀者的印象。

在這樣的畫面、文句情境的所傳遞的訊息斷斷續續地呼喚,比起稍縱即逝的聲光媒體,只能引發多數人短暫的共鳴,平面媒體雖然只能影響較少的人,卻能持續地喚起人們付諸行動、投身戶外,找尋前輩傳說中跟自己說話的想望!

比起網路上片面甚至藏有錯誤的訊息,平面書籍與雜誌仍是獲取戶外入門資訊的最佳管道。

同儕影響

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往往是支持一個人從事戶外活動的動力!

很多在大型公司、公家單位服務的人,團體福利單位舉辦相關活動,受到同事、長官、下屬的游說,初次參加相關活動,發覺自己的興趣,讓自己成為戶外活動的終身會員,自此樂此不疲。

這些年來,台灣的民間公司、企業逐漸大型化,受到勞工社福政策的保障,中大型企業體、公家單位,都有完善的員工福利組織,這些有經費、依照公司章程組成的各種團體,近年來漸漸成為推動戶外活動發展的最大推手,將來甚至可能成為帶領台灣休閒戶外活動發展,最大的動力,可惜目前這些福利團體,都還在獨立奮鬥的階段,與業界、主管單位、學術單位、媒體,幾乎都沒有互動。因為同儕影響,而成為戶外活動愛好者的比例逐年攀升,業界是該思索成立公益團體,接觸、互動、相互提攜成長的相關課題!

西式毛鉤是項知識和技術密集的戶外活動,除了需要大量閱讀專業知識,若有旁人帶領則可以較快領略要領。

學長帶學弟

多年前大學登山或相關社團,一直扮演推動戶外活動的推手,但是戒嚴時期大學社團倍受打壓。政治解嚴,社會上各種娛樂活動百無禁忌,登山再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各種室內的娛樂活動百花齊放,再度壓縮登山社團發展的空間。

原本以為居住在高山島嶼台灣的子民,登山愛山的熱血應該都遺傳在每個島民的體內流竄,但潮流卻沒有站在愛山子民的這一邊。隨著都市化發展,更多的人口集中居住在都市,今天很多三十幾歲的年輕人,從童年開始,已經遠離鄉村、農地、溪流、山地丘陵,這些完全都市化的人口,如何號召他們回到大自然,顯然不是普通簡單的思維,就能想出策略的。

所幸登山社團長久以來,雖然漸漸式微,學長提攜學弟的傳統並未消失,甚至極少數高中、高職,也都有類似的傳統,為台灣長久以來的登山傳統留下一絲血脈,是否應思考給他們積極的助力呢?

登山是少數保有「學長提攜學弟」文化的戶外活動。

參加活動營隊

週休二日以後,台灣已經少有連續假期,極度衝擊國內旅遊活動的市場。曾以舉辦國內相關活動為主要營收的登山用品業者,都在這一波假期改制變革中,紛紛結束營業。假期改制前,登山用品業者是號召、教育人們加入戶外活動的推手,每年帶動新參加人口,幾乎佔了全部市場的一/三;假期改制後,活動必須在短短兩天完成,很多長天期的活動已無連續假期舉辦,非假日舉辦多天期旅遊,受到國際旅遊行程的競爭,隨後國內旅遊成本高漲,很多多天行程的費用,都比國外旅遊行程貴,於是幾乎消滅登山用品業者,經營國內登山活動行程的空間。

多天期登山活動行程,費用之所以高漲,除了還能忍受的旅社、租車等費用之外,登山嚮導兼挑伕的費用,無疑是壓垮這類活動的最後一根稻草。若仔細觀察相關團隊,團員不願意買好裝備、輕量裝備,寧願帶一大堆又重又大沒效率的器材、食品,卻願意多花錢僱用嚮導,顯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脫離登山教育的資訊體系。雖然嚮導也是推動登山活動的助力,但他們多數年事已大,會不會有年輕人接手?將來會不會鬧嚮導荒?國家公園限定登山人數,人們熱衷園區熱門路線,使熱門路線客滿,大幅壓縮活動的人口胃納量。非國家公園管轄的登山路線,無足夠經費促銷,胃納量無法充分利用,這些都是假期改制後衝擊登山活動市場,迄今無法解決的問題。目前還持續辦理登山活動的用品店所剩無幾,當然更難號召新人加入登山活動,有興趣的散客該何去何從?

商業登山隊讓登山門檻大幅降低,但有些玩家太依賴背工和領隊,讓自己錯失磨練技能和提升知識的機會。
戶外用品展的的免費講座,也是戶外活動入門朋友可利用的資源。

出入專業店家

產品知識傳遞的真相

出入專業店家,或許能獲得新資訊,購買新產品,至少這是多年來所有代理商、零售業者共同的想法,但實際上則不然。專業的店員介紹產品,一個小時只能講四千字;換句話說,單只介紹防水透氣布料給客人,使其有個概念,就用掉一小時,還沒涉及廠牌、產品特色,一位專業的店員,能招呼多少客人?店家自己做員工推銷效率調查,很容易發現真相!由此推演,如果客人沒有先從雜誌、書籍獲得概念,光靠店員能有多少效益?代理商都以為廣告無效?怎麼不叫店員反問客人,他是如何知道防水透氣布料?一定是看過、聽過相關廣告嘛!至於他挑選怎樣的產品,牽涉個人主觀意願與用途,很難左右消費者意願,但至少店員不需要,浪費那一個鐘頭!直接切入自家的產品,這不就是廣告的效果?

釣魚活動的衰退就在於忽視平面媒體

台北縣五股疏洪道半公營的釣魚池開始營業,供需方便鄰近居民開始學釣魚,附近釣具店家紛紛抱怨,客人買一包三十五元的魚鉤,要花三十分鐘以上敎他綁魚鉤,買一支百元浮標,來了三趟敎他調浮標,之後還沒完沒了!又不敢得罪客人,這就是釣魚活動,長期以來忽視平面媒體、釣魚書籍的下場。

以往平面媒體、叢書,搶先業者把客人調教的太好了,生意太好做了,客人入店門,開架陳列的產品拿了就走,完全不用說明,最需要囉唆講解的釣具產品,客人卻完全不煩店家,難道大家不懷疑這完全不合邏輯?釣具工廠以為自己的產品不用廣告、不用促銷就賣得嚇嚇叫!資訊發達於產品之前,這是台灣任何行業從未有過的經驗。釣具業者不感恩媒體叢書也就算了,廣告無用更是常掛在嘴上,還說釣魚文章寫太深沒有用!沒人看得懂!

釣魚產業已沒落,釣具店門庭若市的好光景已不復見。

戶外產業應引以為戒

戶外用品業者正在步釣具業的後塵,也許他們還很自豪,客人來了三趟,店員總花四小時賣了一件衣服一萬八,比釣魚用品店好太多了。如果他們這麼想,很快有一天,所有登山人口都往路邊攤買衣服,大家都嚷叫著六百元的機車雨衣好啊!不用一萬多!台灣光復不久,登山前輩都這樣穿,要效法前輩蓽路藍縷的精神!即使專業店家確實能提供若干資訊與知識,但丟一本十萬字的叢書、六萬字的雜誌給買家,買家又能傳播給幾人,絕對比得上店員講十~二十小時來的效率。

即便是過期雜誌,當中還是有許多內容的參考價值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減損,值得讀者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