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 技術

什麼是萊姆病戶外踏青不可輕忽的萊姆病!

什麼是萊姆病戶外踏青不可輕忽的萊姆病!
撰文/林政翰.攝影/邢正康 左承偉
2013/02/27發表,已被閱讀43,529次

什麼是萊姆病?

1975年美國康乃狄克州的萊姆鎮(Lyme)及其附近鄉鎮,同時發現了許多孩童發生急性關節炎的病症。其實萊姆病應該早就存在,只是一直沒被發現,一直到1982年才被確認而命名。

萊姆病在整個北半球,包括美國、歐洲、加拿大、日本、中國、蘇聯、及台灣皆有發現,可是台灣一直到1997年才出現確定的病歷報告,在台灣是大家所不熟悉的一種疾病。國內萊姆病絕不止於官方發布的數據,原因可能因很多醫師不了解萊姆病而疏於診斷,尤其很多被誤診為濕疹的病患,長年無法治癒,後來都確診為萊姆病。所以,野外活動者有必要多了解一些關於萊姆病的知識,才能知道如何對應。

萊姆病的致病

萊姆病的病原是一種螺旋體菌(Borrelia burgdorferi),萊姆病螺旋體菌主要發現在野生老鼠的血液及身上。藉由硬蜱(Tick—壁蝨)俗稱為八隻腳的媒介再傳給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硬蜱最喜歡在野生老鼠、鹿、狗身上繁殖。當硬蜱吸食已感染螺旋體菌的哺乳動物的血後,就會受到該菌的感染,此螺旋體菌會躲在硬蜱的腸內及唾液腺中。已受感染的硬蜱跑到新的宿主身上後,會將口器插入宿主的皮膚,開始慢慢吸食其血液,約兩天以上才會將螺旋體菌傳染給此新宿主。

萊姆病的症狀

萊姆病的臨床症狀包括神經系統(腦膜炎、顱神經炎、顏面神經麻痺、神經根炎)、骨骼肌肉系統(關節炎、肌肉炎)、及心臟系統(心肌炎、心率不整)的症狀。

人類被帶有萊姆病螺旋體菌的硬蜱附身吸血,傳染到螺旋體菌後,經過平均7~14天的潛伏期(可短至3天,長至30天),約有60%~80%的患者會在被叮咬處出現紅色、範圍慢慢擴大的游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此外病人可能伴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燒、倦怠、頭痛、肌肉酸痛、及關節疼痛的症狀。如果你在下山後有上述的症狀,就不能把萊姆病的可能性排除,應該要讓醫生來診斷。

遊走性紅斑患者若未經治療,皮疹多在3~4週後消退,而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發生心臟或神經系統的不正常,骨骼肌方面的症狀如間歇性關節炎而進入第二期。

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病人進入第三期,主要症狀有關節變形、關節痛及關節炎,數年後可復發;神經方面之症狀有腦膜炎(發燒、頸部僵硬及劇烈頭痛)、頻面神經麻痺(通常為單側)及神節根痛;心臟方面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

被叮咬時的處置

硬蜱用有倒鉤的口器叮咬時會麻醉該區域,同時會分泌一種膠結物質,增加跟人體的密合程度避免掉落。硬埤喜歡在髮際線、腋下、鼠蹊部、腰部以及膝蓋後面的這些部位叮咬。

當被叮咬時,建議使用尖頭的鑷子來移除硬埤,大部分的鑷子尖端都太厚,會導致硬蜱將牠的體液湧回人的身體。火、軟膏、腐蝕性的東西以及可燃性液體,例如汽油、打火機油、酒精、指甲油等都不是好的移除方法,這些都無法被證實為有效的方法。

切記把口器移除到身體外可降低被感染的機會,移除完最好能塗上抗生素,且把手洗乾淨。紀錄下被叮咬的身體部位與日期,以利醫生追蹤。

預防之道

萊姆病主要流行期在晚春及夏天。一來這段時間是硬蜱最活躍的時期,同時也是人們戶外活動最頻繁的時期。硬蜱喜好在潮濕陰涼的環境,尤其是覆蓋腐葉、雜草叢生的地方。把衣服紮到褲子裡面、把襪子套到褲子上、盡量穿著長袖的衣服,以及最重要的身體檢查都是很不錯的預防之道。

硬蜱附身後,需要2~3天以上才會使被叮附的人感染到萊姆病螺旋體菌。所以,只要每天檢視身體是否有被硬蜱叮咬,尤其要仔細檢查在髮際線、腋下、鼠蹊部、腰部以及膝蓋後面的這些部位,就能把感染的機會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