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 技術

登山 x 攝影 讓霎那成永恆登山 x 攝影 讓霎那成永恆

登山 x 攝影  讓霎那成永恆登山 x 攝影  讓霎那成永恆
撰文/李嘉亮、邢正康.攝影/邢正康、宋為農
2017/04/24發表,已被閱讀8,421次

曾經有一個化學軟片的電視廣告,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霎那成永恆」,不知因此吸引多少人開始玩相機。也許大家都曾欣賞他人拍攝著名、大眾化登山路徑的雲海、日出等美麗的照片,驚嘆那幅美景「霎那成永恆」的同時,猛然想起自己也走過同樣的路線多次,怎麼沒見過如此美景?在那雲破日出霞光萬道瞬間,按下快門紀錄永恆,這就是登山風景攝影的迷人之處!

山上的日出、日落,光影和色彩變化萬千,這就是山岳攝影最迷人之處。

數位相機操作越來越便利,即使普及機型,在電腦螢幕上播放也能呈現相當的視覺效果,電郵給同好欣賞,儲存於硬碟中取用、複製都很方便,於是登山客人手一機,沿途紀錄登山活動的種種影像資料,已經成為登山活動的必備玩法。隨著攝影者使用器材等級的不同,攝得影像的層次與等級也隨之不同,所謂的「層次與等級」指的是專業等級的不同,藉此分出誰屬於玩家級,誰是專業級,而誰又是業餘級。很多剛開始登山玩攝影,或已有很長的經歷者,打從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此問題,平白浪費很多時間,讓自己沒有機會在攝影技術領域裡更上一層樓,當然也有人因為時間有限、機動力受限,無法長時間停留在山上等拍攝時機(Camera Chance),被迫一直徘迴在玩家級與專業級之間。

很多欣賞登山攝影作品的觀眾,每每震懾於畫面的巨木、杜鵑花海、枯木、高山湖柏等等的稀世美景,卻不知其中可能必備許多專業器材,例如:當使用傳統的銀鹽軟片拍攝高山湖泊時,可能需要加上一片環形偏光鏡,如果濾鏡尺寸屬於稀有口徑者,訂製一片濾鏡價格就要好幾千,甚至近萬元。拍攝花海再印成大尺寸照片,可能需要4×5相機超廣角鏡頭,這一顆鏡頭從年頭揹上山待到年尾,可能只在此用上一次。而找尋巨木拍攝,高山天氣很難讓您如願,要無風還要大晴天,拍攝時機要控制在清晨與黃昏 ,此時陽光斜射,拍出的枝椏較有層次與立體感,有陽光照射色溫較正確,底片發色好,色彩較飽和。雲朵、山嵐要隨著上帝的妙筆,適時點灑在巨木的天空,如不見首尾的騰龍,翻騰巨木樹冠枝椏間。同樣的巨木在山嵐中若隱若現,固然另有一分神秘的美感,卻因陽光缺席,色彩不飽和,灰階層次少,比較不適合放太大,做成8×10的照片應該還不錯,但震撼力遠不及前者。

高山上天氣變化難以捉摸,想要拍到滿意的晨昏畫面,除了依賴優質的光學器材、攝影技術,還需要點運氣。

攝影器材的負擔

在數位相機未興的年代,流行所謂的傻瓜相機,因為操作便利,成為市場的主流,早期很多人機不離身、玩出味道,報名日本的短期攝影大學學攝影,學校老師勒令學生從135單眼相機、單體鏡頭開始學起,當時日本手動單眼相機市場已被傻瓜機徹底打垮,尼康Nikon被迫重新生產FM2手動單眼相機,供學生使用,這其中原由為何?值得大家省思!

機械式手動相機要手調光圈、快門,這是攝影繼光線運用之後,另外兩項創作生命要素,開大光圈景深變淺,可突顯主題避免主題與背景黏在一起,反之縮光圈景深變深,更能拍出高山箭竹草原的壯闊之美,因為光圈縮、快門變慢,突來一陣風吹動箭竹,為畫面留下靜中有動的神來之筆。反觀剛剛提到的開大光圈,若是以巨木為題,主題與背景剝離,放大光圈、快門加快,神來一陣風,卻被快門凍結,可能無法呈現靜中有動的精采,由此可見光圈、快門兩者可能相生相長,可能互扯後腿,用的巧妙就是專業。傻瓜機全自動,今日中低階數位機亦然,往往無法讓初學者了解光圈、快門、距離與景深的關係。

掌握光圈(景深)、快門(曝光時間)和構圖,是風景攝影的基礎功力。
超廣角鏡頭還要做到f2.8 大光圈並不容易,因此好的超廣角鏡頭往往要價數萬元以上。

除了部份高檔的單眼數位相機以外,大部分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皆非全幅,鏡頭的釐米數通常還要再乘以1.5或1.6,因此都小於傳統135相機的同等鏡頭,比方說傳統50釐米是標準鏡,必須到光圈2.8或2以下,或者100釐米鏡頭;光圈2,180光圈2.8,才容易使背景矇掉。而28廣角甚至在光圈2,仍然景深很深,而很多數位相機的標準鏡是33釐米(因為還要再乘以1.5或1.6),最小光圈為4,幾乎無法獲得背景矇掉的效果。而背景能否在構圖中適當矇掉,常是玩家與初學者的評定分野,雖構圖技術可改善此點,但器材還是角色吃重。

因此想保留將來在攝影領域更上一層樓者,應儘可能選CCD尺寸等同或接近2.4×3.6公分的數位相機(意即全畫幅),如此鏡頭釐米數等同傳統135相機,很多傳統的攝影技術知識,才能傳承運用。如果CCD尺寸等同或接近2.4×3.6公分,則不至於太老舊,畫素至少都有800萬以上,則能追上玩家級的水準,不過畫素的科技進步快速,玩家、專業級已經有1.600萬畫素以上的產品,(例如;哈蘇的最新力作高達5.000萬。)很多玩家的作品都要累積十數年才夠一個量,畫素800萬的作品,十幾年後變怎樣,能不未雨綢繆嗎?

一套單眼相機,廣、標、長三鏡頭,一支閃燈、一支輕便腳架再加上其他附屬配件與相機包,總重恐怕約七到十公斤以上,是登山背包裡很大的負擔,即把所有登山其他的器材都採購輕量產品,所節約下來的重量,都被相機包給重回來,以前登山裝備含相機包常逼近三十五公斤,現在則在二十五公斤徘迴。如果使用120相機廣、標、長三鏡頭,一個相稱約二~三公斤的腳架,則一套攝影器材重量常超過十五公斤以上,此類攝影家不少依靠挑夫,花費相當驚人。有些則是心中已熟知哪些拍攝點,只帶適用的一個鏡頭,選輕便碳纖腳架,器材重量大約和前者相差不多。

數位單眼相機的發明讓山岳攝影的門檻降低許多,但即便如此,山岳攝影仍然是件吃力且富有挑戰的活動。

行程安排

登山行程中常在清晨天未亮起床,以趕上日出、日落的雲海的最佳觀賞、拍攝時刻,除了這兩個傳統典型的拍攝主題,山岳攝影中清晨、黃昏陽光因為極度斜射,受空氣折射色溫發生改變,陽光呈現金黃、暈紅等色彩,再依年四季的某一個時間,以特殊的角度照射在某些著名的山峰,使山峰變成極為特殊的顏色,若配合雲層的高度,常常形成雲海與金碧輝煌的山峰,這也是極佳的攝影題材,類似於此依題材者為山峰積雪的景致,都是抓特殊時機彰顯山峰的景致。近來國家公園的管制入山人數,不是最佳拍攝時機就能抽到入山許可,更為這種攝影玩法增加門檻。

國家公園的管制入山人數,最佳拍攝時機不見得抽的到入山許可,因此對攝影者而言,山岳攝影的難度更高了。

最後有一種微距攝影、近攝玩法,屬於以小型景物為題材的高山攝影,這些題材舉凡霜雪、露水、青苔、昆蟲、花朵、果實、蕈類、紅葉、枯葉等等,凡是山區路徑旁、中高海拔森林底下都充斥著這些攝影材,只要山嵐雲霧薄一些,即使沒有陽光、光線不足,用閃光燈也能拍攝。在不脫隊太遠的情況下,發現適當的題材,耽擱幾分鐘就可能拍出好照片。如果想專拍這些東西,在合適的海拔高度、植被、地形,做長時間的停留,地毯式的搜索,遠比匆匆趕行程,更能找到好東西、靜思構圖,拍到好照片。如果處理背景的時候,要把天氣、時間的因素加進去,才有必要選特定的時間,否則拍攝時間、機會是比其他題材充裕的多。而這一類的題材,也更適合135相機等級的軟片、數位相機拍攝。

夏季的高山野花,是微距攝影的好題材。

拍攝攻頂以外的題材

陽光從山屋的窗戶斜射進來,也是值得紀錄的趣味小景。

登山攻頂往往只有一次新鮮感,第二次以後只剩下紀錄上的數字。而台灣多數的高山山頂,因為風化影響(長年颳強風),不是屬於裸露岩層,就是屬於碎石地質,不然就是植物、小動物的種類受限制,因此比較缺乏屬於微距攝影、近攝等題材的物種,反觀攻頂營地的海拔兩千多到三千出頭的山谷、高山草原,甚至背風面的森林下層,都有無限的小題材供人們去發掘,對於現代人很想在高山享受攝影的成就感,卻又畏懼體能不濟,攻頂已經耗費比別人多的時間,哪還有餘裕攝影,那就不如在營地附近停留,挖掘攝影題材的寶藏,等經驗豐富之後,體能也不斷提升,適應高山缺氧的環境,再往上一級挑戰高山大底片、大景物、大時機的攝影主題。

此外,人物活動的過程也經常是值得拍攝的題材,攀爬的動作、奮力的表情、專注的眼神等等,這些肢體與環境共同構成的語言也是除了美麗風景之外,很具說服力的影像。

登山者的肢體動作、表情、眼神,也都是值得捕捉的畫面。
細心觀察,可以找到許多有趣的攝影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