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ing在戶外活動中多指「健行」之意,筆者在此所指的則是打獵中的「追蹤技巧」- Sign Tracking。當你發現一串腳印(Tracks)時,是否會疑惑這是哪種動物留下來的記號?「動物蹤跡」(Animal Trails)是追蹤的必要條件,成串的腳印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線索,非洲嚮導則稱之為Spoor。有經驗的獵人會依照自身對動物習性的了解,研判獵物在地表造成經過的證據決定接下來的追蹤方向與步調。
跟著腳印走
腳印在追蹤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一個腳印可以告訴您許多情報,但大多時候你將需要比一個腳印更多的資訊。如果發現了一個腳印,恭喜您!一段探奇之旅正等著您繼續開拓。但若一個腳印是您僅能發現的,很抱歉!您口袋中就只有一個腳印的資訊量!追蹤必須藉由不斷發現新蹤跡,並嘗試去演繹這些蹤跡拼湊成的意義,才能將片段破碎的資訊組合成有意義的「情報」。前提是「追蹤者」需要廣泛了解動物習性及其生活環境,這也就是北美印地安人所謂「融入野生動物的周遭世界」:憑著對大自然的深刻理解與尊敬,在追尋動物蹤跡時,經由觀察並從動物的角度猜想牠的下一步!排灣族稱獵人為「風行者」:聽得懂「土地、河流、風和雨等大自然語言」的自然溝通者!對於慣用「人的角度」來觀察大自然的都市人來說,這樣的精神與智慧是值得進一步深思與學習的。
追蹤的題材就在生活當中
在影片「最後的獵人」中(Le Dernier Trappeur),居住在北國的年邁獵戶諾曼溫德,依據獵物的路徑及蹤跡判定布置陷阱的最佳誘捕地點;「獵殺」(The Hunted)一片中,喪失敵我判斷能力的前特種部隊殺手阿諾.哈倫,露出溫柔的一面教導女兒判讀腳印:奔跑的貓腳印蓋過了浣熊的腳印,判定浣熊先經過腳印串的發生點,貓又奔跑過去;「大敵當前」中,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利用康尼上校靴子沾上黃色粉末的情報,判斷他將重覆經過化學工廠…等。好萊塢廣泛的愛用追蹤題材,以突顯主人翁的睿智。近代的SAS-英國空降部隊追蹤手冊中,將野獸、禽鳥、人類、交通工具都列入可追蹤的對象,筆者不打算帶讀者們那麼深入,不過想想這樣的橋段:「太太逮到夜歸老公襯衫領口的口紅印」,真的會猛然發現:獵人的本能真的在我們的血液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女性更是天生的獵人佼佼者!
觀察動物腳印的重點
追蹤其實並不難,全憑如何有系統地整理到手的資訊。觀察動物腳印是其中入門的一環,就動物腳印的觀察重點筆者略概述如下:
一、發現動物腳印後的第一動作是研判諸元,可分為下列要項及重點:
1.步寬(Trail Width):前腳印最左側至最右側的距離稱為步寬,動物採漫步行進時多可代表動物的肩寬(爬蟲類如鱷魚為例外),在動物奔跑時腳印分佈越向中間集中,甚至會呈一直線分佈。
2.步幅(Stride):四個一組的腳印最前端至最後緣間的距離。
3.組距(Track Length):四個腳印組與組間的距離。通常於奔跑時步幅與組距都會拉長。
4.印長與印寬 (Track Length/Width):長度以動物腳印的腳爪先端到踵後緣,寬度則採腳印兩側最大寬度;從印長與印寬可以判定動物的體型大小。
5.物種腳印特性:多數動物留下的腳印具有足夠的特色讓您直接判斷大類,如草食、掠食、與囓齒動物間的腳印特色差異很大。差異不大者如老鼠與松鼠的腳印則可利用印長與印寬來判斷大小,進而推斷種類。部份動物如鹿可以藉蹄印判斷性別。
6.腳印的發生地表材質:會留下腳印的地表如雪地、泥地、黏土、沙地、乾燥地面、潮濕地面、灰塵地面、光滑材質等等,往往可以提供我們很好的線索。但地表材質影響腳印判讀的程度極高,如雪地中的腳印往往可能過大或過小,濕腳印太陽沒曬兩下就不見了,而未乾水泥上的腳印可能是十年前留下來的。在我們獲得腳印資訊的同時,也必須判斷該資訊的有效性。
7.測量法:為求客觀,建議最少取得23組以上的諸元數據,並將最大最小值的離峰值剔除,這樣可以取得一組數字區間值,使用平均數反而會降低代表性,在此建議不要用。
二、發生地點合理動物分布:
經由上述腳印特徵,可將發生地的動物分佈套進發現腳印產生的推論中,將推測的可能性提升到最高。
三、觀察法: 最通常被使用的腳印觀察法為伏地側面觀察法:伏地將臉貼近腳印,並側臉觀察腳印週邊的細節,利用灰塵與乾淨處、或落葉反光與潮濕的區別,可以察覺細微的差異,在老西部電影中的印地安斥候多採此法。
四、工具:放大鏡、最少8呎的皮尺、素描本與鉛筆、鑷子、照相機、動物腳印諸元快速檢索表。
追蹤線索分類
透過上述的基本了解,接下來為讀者介紹追蹤線索的四項分類。
大型線索
A. 地形追蹤:由孤立地形特徵判定特定草食動物聚落,通常也可追蹤到對應的掠食性動物。
1. 滿足草食動物生存需求的特點:
掩護:濃密的植被或岩塊,以供逃逸掩蔽
多樣化的植物(食物來源):提供四季的植物輪替以降低離開掩護的可能性。
水源:非必要條件,部份草食動物可經由食物及露水取得水份
2. 指標動物:表示該棲地的價值,若種類越多表示該棲地豐富性越高
野鼠:廣泛出現的囓齒動物,多數掠食性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
3. 棲地種類:
森林:地表缺乏足夠掩護之場所,多以浣熊、鳥類、松鼠、鼠類為主。
原野:空曠的不安全地區,掩護多於週邊, 中央多為隼、梟類的領地。
地型交界區:發現動物蹤跡的最佳地點,例如森林與原野交界、原野與溪流交界、森林與溪流交界等區塊,提供多樣化的植物與掩蔽物。
B. 通行路徑:動物傾向採用最有效率的路徑通行棲地,故常產生棲地的通行路徑網。
1. 獸徑:多數動物、依種類不同會限定或非限定地使用特定的獸徑,如同人類的高速公路一樣。
2. 捷徑:通常為特定用途連接到獸徑上的小路,如取水、獵食、或返回巢穴的往來路線。是設陷阱的重點
3. 逃脫路線:通常供小型動物逃避掠食者的濃密灌木叢缺口或石區。
4. 慣用脫逃路線:因脫逃的習慣路線產生植被的缺口,通常可追蹤到避難所。
C. 動物居所:提供睡眠休息的場所
1. 巢穴:長期使用且遮蔽掩護最高的安全場所。
2. 臨時穴:偶一使用的巢穴。
3. 臥舖:用於歇息及反芻的臨時休息點,可由圈狀壓倒的植物判斷。
4. 撫幼穴:只用於養育幼獸的獸穴,如熊、獅、狼、狐都有此特性。如狐睡於空曠地的掩體,但生產時會特地挖掘洞穴以用於撫育幼獸。
D. 攝食區:動物進食捕獵的場所,通常受氣候季節會影響場所分佈。
1. 捷徑攝食區:動物利用捷徑經常性攝食的發生點。
2. 單一植物攝食區:捷徑終點的單一植物集中點。
3.攝食嚼穿區:動物名副其實地將植物區塊「吃出缺口」的場所。
中型線索
直接確認動物種類的要點,通常可在獸徑及捷徑中發現
觀察重點:
1. 磨痕:地物發生磨損處
無意產生:如獸徑上往返的動物產生的植物磨損。
有意產生:如鹿磨掉鹿茸上的毛,火雞用沙浴去掉寄生蟲產生的刮痕。
2. 獸毛或羽毛:受特定地物如斷裂處撕扯下的獸毛或羽毛;若為散亂的分佈或可能是獵殺場所的表徵。
3. 咬痕、嚼痕、爪痕:
咬痕如囓齒類的磨牙痕跡,可由齒印大小判定目標身軀大小;水獺的伐木咬痕亦為一例。
嚼痕為枝葉由植株上被嚼斷的痕跡,可分為四種。
45度切口:囓齒類的特徵。
鋸齒狀裂口:鹿用牙咬住莖葉並引頸拔起產生的植物斷裂口。
細碎咬痕:遍佈齒痕甚至有唾液留存的咬痕,多因掠食動物攝取礦物質產生。
爪痕:攀爬、挖掘食物、磨爪造成的爪痕;也有可能是動物行經產生的腳印。
4. 地物變動:特指土石類或植物類地物被抓搔、集中、開穴、磨損、滾動造成的特徵。
植物變動:從動物通過產生的植物變動點高度可判定動物的身高及種類,並可經由破損處色澤略為判定痕跡的新舊。
動物排遺:可從糞便斷定動物大類、攝取食物、尺寸、及重覆出現可能的指標,動物排遺多在安心處,且可能接進巢穴。從排遺分析中發現的毛髮及骨骼常可斷定掠食動物的主要獵食對象為何。雜食性及草食性動物的排遺狀態多與四季相關,夏季通常濕糊而具草味、冬季則呈團塊、乾而無味。 注意:排遺分析需戴著手套、口罩利用工具進行,並且避免吸入粉塵,因通常會有寄生蟲或傳染病。
毛球:猛禽如貓頭鷹會將無法消化的食物殘餘定期吐出,毛球通常由鳥羽、獸毛、骨頭組成。
小型線索
腳印:可能是成串的或單一的腳印,發生於地面表質軟陷,或有灰塵、油脂汗水可交換產生印跡的場所。
隱形線索
1.露水痕:動物經過沾上晨露植物產生的水痕,會因露水蒸散而消失。
2.植物反光面:黃昏時草類低垂葉面的反光質因踩踏而突顯,通常可存在兩個小時,彎草完全直立約需24小時。
3.凹陷落葉面:動物在落葉積成的地表產生踏痕後,雖然葉面會恢復,但仍可由光線的反射察覺到不同處。
結論
看完全文想必有人要問,就我們遠古以獵補維生的先祖來說,誤判會造成三餐不繼,甚至飢寒交迫與死亡。然現代早已用科技工具取代傳統追蹤方式,「新式獵人」利用飛機、雪地摩托車、手機、電子通訊設備甚至衛星定位系統掌握獵物蹤跡,有效率地擷取毛皮、獸肉等資源。那麼學習追蹤的目的何在?容筆者提醒,在溫飽無虞後人類應該思考更多,應學習去思考人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舉之前開放丹大林道打獵引起的波瀾為例:在學者爭議、環保團體痛批殘忍的同時,不妨想想另一個商機:「生態嚮導的養成」!藉著提昇導覽員追蹤野生動物、導引解說的能力,引領社會大眾改變狩獵的刻板印象,轉向欣賞觀察的角度,以鏡頭代替獵槍並帶入「生態旅遊」的正確觀念,如此台灣的生態旅遊將會是下一世代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