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山古道
北海岸的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皆是面海背山,日據時期居住於此地的先民多是臨海捕魚,靠山築田或入山採筍維生,因此該區域內的幾條古道如二坪頂古道、大屯溪谷道、八連古道和竹子山古道皆是由此而來。雖然竹子山並非陽明山群峰中海拔最高的山頭,卻是位置最偏遠、稜線最陡峭、地勢最為崎嶇的山峰。另外因竹子山的三角點位於軍事管制站內,遊客無法從陽金公路那端的戰備聯絡道路進入,更使得竹子山古道成為陽明山國家公園中最為冷門的路線,甚至鮮為人知的阿里磅瀑布,就藏身於竹子山古道內呢!
竹子山古道的出入口位於東北邊山麓,界於石門和金山交界處,遊客可從北21縣道或北25縣道抵達倒照湖社區,登山口即位於倒照湖47號民宅後方。登山口所在海拔位置不高,僅250公尺左右,但視線卻可遠眺金山海灣、野柳海岬及更遠的基隆嶼。
新綠!
由於竹子山古道正好位於東北季風迎風面,該地的主要雨季是從冬季至梅雨季間,因此若要欣賞阿里磅瀑布較為澎湃的風采,最佳的前往季節是冬季到初春,唯此時山徑較為潮濕,為了避免泥濘與山徑兩側植披上的雨水溽濕褲管與登山鞋內部,建議上路前紮上綁腿。
從古道入口出發後,路徑堪稱明顯好走,大致沿著竹子山東麓的乾溪溝一路緩緩上升。於早春季節走訪這條不加修飾的古道,更能感受置身於充滿新綠的山野所帶來的愉悅。忽然間有塊黑影飄移過頭頂,本能地用眼角餘光往上掃瞄,原來我的到訪嚇到了一隻停在枝頭上休息的大冠鷲,平常看到大冠鷲都是個掛在高空中盤旋的剪影,鮮少有機會在五六米內的近距離內觀賞,可惜當時無法即刻換上長鏡頭拍下大冠鷲英姿,只能目送牠悠悠地飛翔至山谷彼岸的樹林。
經過約一小時步行,抵達古道中最開闊的腹地,空地旁有座小土地公廟─「福德同」,至此也剛好完成一半的路程。福德同小廟本身是由當地的安山岩雕砌而成,內供奉了一尊小型木雕土地公像,面朝竹子山,被當地居民視為鎮山之寶。廟聯題字為:「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此題字常見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土地公廟。
充滿亂石堆的源流溪谷
在「福德同」稍作歇息後,繼續往阿里磅瀑布的方向前進,步行約十分鐘翻過一段上坡路段即可登上山脊,後續路段堪稱平坦,穿過一片竹林後,可抵達一處較為開闊的平台,隔著山谷遠眺高掛在危崖峭壁上的阿里磅瀑布 (註)。
過了展望點,接下來的路段大致上以下坡為主。山徑越往溪谷走,路徑也越來越濕滑,並且依稀可聽到潺潺流水聲,其中夾雜著此起彼落的斯文豪氏赤蛙叫聲,在潮濕的山陰處,鳥巢蕨悄悄地爬上樹木的枝幹。原以為走下坡路段會比上坡路段省力、快速,但是泥濘的路徑和覆滿綠色青苔的樹根與亂石堆讓我不得不放慢腳步,小心行走。
阿里磅瀑布落差約50米高,從竹子山的崖頂直瀉而下,因瀑布已相當接近源頭,上游集水區有限,故水量不算大,難怪當地人戲稱阿里磅瀑布為「水牆」。阿里磅瀑布下方的溪谷亂石林立,雖然有登山隊的指標顯示,延著溪谷往下游走一樣能回到倒照湖49號,但實際上沿著溪谷往下游走回登山口,不但所費時間為走山徑的兩倍 (約四小時),更糟糕的是源流溪的地勢都陡峭,溪谷由崩落的亂石堆砌而成,因此走水路者唯有不斷地以手腳並用方式攀爬濕滑的巨石才能前進。
之前曾有少數遊客因錯估情勢嘗試走水路回登山口,結果途中遇到進退維谷的窘境,而只能硬著頭皮走完,最後經過近四個小時折騰才得以回到登山口。因此若非是做好萬全準備,專程前來挑戰阿里磅溯溪探險,不然絕不建議走水路回登山口!
註:途中有一叉路,可通往竹子山北北峰的反射板,但在攻頂前必須穿過一段數百公尺長的箭竹林,且路徑不明顯,走起來並不輕鬆。
交通資訊
竹子山登山口 (倒照湖47號)→〈70mins〉福德同→〈20mins〉展望點→〈30mins〉阿里磅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