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 技術

戶外閃光燈實戰(一) 閃光燈的輸出控制戶外閃光燈實戰(一) 閃光燈的輸出控制

戶外閃光燈實戰(一) 閃光燈的輸出控制戶外閃光燈實戰(一) 閃光燈的輸出控制
撰文/邢正康.攝影/邢正康
2012/01/25發表,已被閱讀25,880次

使用閃光燈並非是件容易的事,但在戶外活動的現場卻經常需要使用閃光燈。可惜的是,往往發現使用閃光燈拍出來的畫面,常呈現不自然的色調,應該說是過亮,或是不夠亮,雖然現在的電子閃光燈幾乎都有TTL功能,但顯然所謂的TTL並不夠聰明,即使是最高等級的原廠閃光燈搭配頂級旗艦機種都還會有這種情形,這是什麼原因呢?

閃光曝光補償

TTL的原理依照字面上的解釋,是指透過鏡頭來測光,進而決定曝光的總量,目前相機本身配備的測光表都是反射式測光表,這種設計所測得的亮度都是被攝物將光線反射進入鏡頭的亮度,測光表依進入鏡頭的光線強度來決定曝光值,理論上來說這種方式應該非常合理,若器材一切正常理論上不容易發生曝光失誤。

使用反光傘能夠製造柔和的光源,最適合小面積的拍攝。

然而在相同的場景中,即使畫面中每個角落都受到相同強度的光線照射,不同顏色的物體仍會有不同的光線反射強度。顏色愈暗沈的物體所反射的光線就愈弱,尤其是表面粗躁的黑色物體,甚至不會反射光線,因此在肉眼中這樣的顏色就是黑色。對拍攝而言,較暗的部份就是所謂的「暗部」;反之,則被稱為亮部。

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畫面內的物體反射率(反射光線的程度)並不會完全一樣,但畫面中的每個角落都受到相同強度的光線照射,只是暗色系物體反光較少,亮色系物體的反光較強,不過這樣就會造成像機TTL閃光燈的誤判。例如拍攝二個人物時,當這二人穿著不同顏色的服裝,就有不同的光線反射強度;假設其中一人的服裝為黑色,這黑色衣服相對其他部份就是暗部,若舉起相機對著暗部進行測光時,透過鏡頭進入相機內的光線就顯得較弱,相機內TTL的運算會判定此時光線微弱,因此使得閃光燈輸出過大,就造成看起來太亮的影像;反之,畫面中有大面積白色物體時,由於白色物體反光較強,TTL會讓閃光燈「被騙」,以為已獲得足夠輸出,所以老是造成輸出量不夠多。

利用任何可能的材料當作反光板使用,可讓畫面人物更明亮有神。

因此當現場有大面積的暗色物體時,一定要讓閃燈輸出往負號(—)的方向,這樣就能補償回應有的亮度;相反的,當現場的亮部(可以是任何淺色物體)明顯時,閃燈會以為過亮,因此輸出變小,則應當增加補光亮。因為這些變素的存在,都會影響TTL的準確度,解決的方法應該是:

金屬面的高反光特性經常會影響TTL的準確性,必須適量的增加閃燈輸出值才能獲得理想得曝光值。

1、當現場有白色亮部時,閃燈的出力要向正處(+)調整,但是要調整多少呢?那就得視白色的部份有多少,通常1/3~1級左右,極端的情況下,例如大面積的雪景或是反光體時,還要加更多。

2、當現場有黑色暗部時,閃燈出力向負處(-)調整,如人物的服裝色調陰沈,或黑色的頭髮等暗部面積較大時,通常也是1/3—1級左右。

改變光質的手段

將閃光燈對著主體直接擊發通常會產生很大的反差,雖然可以讓主體很清楚,但整體影像的質感卻很粗糙,若能夠控制閃光以「間接」的方式照明主體,效果會截然不同。所謂間接,是指閃光擊發後,光線透過反射或透射,而不是直接照射主體,有幾個常用的方法:

晴朗的天候下,閃燈主要的功能為暗部補光,讓整張影像的反差降低,因此閃燈強度的控制是最需要著墨的部分。

跳燈: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野外的環境不容易有大面積的平整面可用,所以通常是利用岩石的平面可以拍攝小面積的微距題材,例如蛙類等溪邊常見的小生物。

反光板:這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優點是這塊反光面可任意移動,但體積通常也不可能太大,否則不易攜帶;此外,帶著二片反光板由不同的方向反射光線到主體上,效果比一塊反光板更好。

反射傘:反射傘利用弧形將光線平均的反射致拍攝的物體上,可營造出柔和飽滿的光線,比較類似攝影棚內的光源效果,但野外不太可能攜帶大型反光傘,所以也只能適合近距離拍攝體積小的主體。

透射:有些反光傘有二層材料的設計,外層是黑色而裡層為半透明的白色,拆掉外層之後可單獨使用內層,以透射光的方式照亮主體,這樣可獲得較強的光源,但光質會有些許不同。

其他:利用現場可利用的任何材料,儘可能的嘗試不同的補光方法有時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將白色的內衣套在閃光燈之前,就是一種透射法,一樣可獲得柔和的光線,或利用帳篷的外帳也能充當反光板使用,當然不同顏色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也是值得嘗試的一種手段。

左:單向光源就一定會有陰影的產生,不使用任何反光手段就會失去暗部的細節。右:閃光燈在夜晚使用時會受到黑暗的環境影響,閃燈擊發後主體通常會過亮,而閃燈打不到的背景將是漆黑一片,必須將閃光燈輸出值降低才能避免主體過亮,再以另一盞閃光燈控制背景的亮度,較能獲得氣氛良好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