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透過「說」的方式貫穿台灣登山一百年的歷史,講座邀請對於登山歷史與古道人文十分有研究的伍元和老師,將透過十次連續的講座方式,讓大家穿越古今一起聆聽那豐富又充滿歷史文化的台灣登山歷程。
講座已經確認時間:2016/12/29 (四)、 2017/1/19 (四)、2017/2/24(五)、2017/3/21(二)
講座2017年其他時段:4月、5月、6月、7月、8月、9月,總共十場。
講座其餘日期的公布:2月底前公布4月、5月、6月。4月底前公布7月、8月、9月。(由於講師會協助例行性的工作執勤,所以需要在2月跟4月才能公布正確的時段,如果您的時間較為彈性,就可以購買套票唷。)
時段:1927~技術萌芽/學識啟蒙階段 「走完聖稜,才可以娶老婆。」…
某種說法 1927.08.04日本人在泰雅族人引路下,偷偷用繩索攀上泰雅族神聖禁地的大霸尖山,被日本人認為是科學的勝利;人類史上首次踏上大霸山頂,讓「臺灣已經沒有前人未涉足的高峰存在」。
1928.03「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這些任教於各級學校的登山家們,更為這塊土地留下不少重要的山岳出版品,包括:臺灣山岳會的《臺灣山岳》會刊,有13期;博物學家鹿野忠雄的《山と雲と蕃人》(1941);地理學者富田芳郎的《臺灣地形發達史》(1972);建築學者千千岩助太郞的《思い出の山々》(1977);臺灣山岳會常務理事平沢亀一郞所著的《臺湾の山と私》(1981),還有一些山岳地理與攝影的書籍,如:改造社《日本地理大系別卷(山岳篇)》(1930)。
此外,還有一些會報等,如:《趣味登山會會報》、臺灣山岳會《臺湾山岳彙報》(1929~1933、1934~1938、1939~1941)等。長程縱走、溯溪與冰雪岩技術也在此一時期蔚為盛行。
時段:1946~民間人士/救國團奮起 「有時候我們需要逃到開闊荒涼的地方,沒有目的,不受道德約束,作一些冒險的事。」
喬治。桑塔雅那 由於國民政府撤臺初期,繼承日本殖民政權的遺產,採「封山」政策而禁止平地人進入山區活動;1946年的「平地人民進入山管制辦法」與1951年的「臺灣省戒嚴期間外人進入山地管制辦法」限縮外籍人士只能攀登玉山和雪山。而本國人民只有從事電力、水力、林務、礦業、公務員、軍警憲或享有特權者,方有機會進入山區。 因此,丁同三與林文安、蔡景璋、邢天正等登山前輩,一直到1950年代中、末期,才得以透過各種管道入山登臨。在那個精密地圖尚未解禁開放、一切得憑空摸索的探勘年代,丁老師與其他天王的高山探勘活動,更充滿了艱辛與危險的變數!高山開拓期必然是辛苦的! 在人治的社會,打破登山困境、異軍突起的團體是「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會刊為《山》,成員以青年為主體,整編了「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暑訓隊的「玉山登峰」和「中央山脈探險」。特色是大規模的活動,如青年節、暑假、寒假等,由幾梯隊到幾十梯隊的青年學生參加。此單位擁有豐沛資源,對台灣登山界有極大影響!
1969 ~《野外》創刊/著述傳播 「如果敘事早已存在錯誤,那麼加入敘事的每件事也都錯了…」…考古學家約翰。
謝伊 臺灣岳界歷經多年的發展,許多重要出版品對於岳界的影響頗為鉅大,也是除了各登山社團自行印刷的會刊外,全民最重要的戶外圖書資產。 早期登山書籍十分稀罕,1969年2月由韓漪發行的《野外》正好給登山界的空窗期開了投稿園地。不但讓登山人士能對山有直接認識,也提供登山技術、安全和經驗的交流。深具參考價值和文學底蘊的文章,對登山後進有很大的幫助。1972.08.24的邱高(東海)、李復民(輔仁)和胡德寧等3人,在奇萊連峰上失聯。事情發生以後,搜救人員大規模出動,人數達數千人次;軍警、林務局、山青、登山會和學生社團等配合進行卻徒勞無功。此次事件在報章雜誌上的大肆報導,也讓普羅大眾認知山難事故的殘酷面! 百花鳴放的年代中,陳遠建創立《戶外生活雜誌》(1976);王效蘭發行《民生報》(1978);陳文雄出版《山水》(1981)、臺灣山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刊《台灣山岳》雜誌(1994)。除此之外,如:戶外生活出版的《臺灣百岳全集》(1978)、《世界名山全集》(1980)、《臺灣登山百科全書(上中下)》(1981)、林淵霖的《五嶽三尖一奇》(1980)、陳世空出版的《臺灣百岳遊記》(1990)等等,都屬重量級圖書。李希聖前輩認為,要較深入地瞭解山,或提高登山樂趣、野外安全,都必須讀書和體認,迺至著述傳承。
1971~中央山脈大縱走/百岳俱樂部 「山聳立在那裏,那是一片未被認知的土地。」
登山家雷厚德。梅思納 老社團如一省、一市的兩個山會以「戰後首登」與「重新踏查」為主,直到1971年,省山岳協會完成了中央山脈南北縱走會師。1972年1月,邢天正在《中華山岳》發表了他仔細編訂的〈台灣高山明細表〉;林文安選定的「台灣百岳」也同時刊出。12月5日,「百岳俱樂部」在羊頭山正式成立,目標將「五岳」擴大為「百岳」。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南搜委員會從2006年12月,進行「超長段中央山脈大縱走」。2008年又完成「臺灣玉山、雪山山脈記錄大縱走」,在2009年在各界的期盼鼓勵中,預定計畫再進行「低中海拔阿里山山脈與海岸山脈縱走」探勘活動,首次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中華民國健行登山協會、臺灣山岳文教協會等四大登山界協會為共同主辦單位,再行整合其它公私部門,作為共同籌備執行團隊,完成此一活動。嗣因「88水災」造成阿里山山脈大規模的災損,不得已取消原訂於2009年10月出發的行程,延期於2010年3月份登攀記錄「海岸山脈/阿里山山脈」。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於2010年5月,完成5大山脈探勘活動,留下許多山岳基礎探勘紀錄與照片,為未來山岳服務與管理的基礎資料。
1974~海外遠征/8000米巨峰 「噢!他還活著」
日本南極越冬隊隊長西堀榮三郎 海外遠征是許多人的夢想,技術和環境相對落後的亞洲地區,是以「為國爭光」、「揚名立萬」做為號召;日、韓、台皆然。留學生簡正德在1974.06.25下午19:40登上了北美最高峰,這代表台灣人終於突破了6000公尺的障礙。 1980年起,喜馬拉雅山區的攀登成為年輕一代的全新目標。10月17日,蔡禮樂帶領攀登卡拉伯塔峰,附帶勘查聖母峰基地營。12月4日,中華健行的張正雄和謝伯宗登上6282公尺的法拉伽莫峰,為台灣登山史寫下個人和團體的新紀錄。直到1990年,高銘和率領的印度莎瑟峰(7672M)遠征隊,再度刷新台灣最高攀登紀錄。1993年5月2~4日,卓奧友峰遠征隊創下梁金梅的台灣女性和8000M自組隊的最高攀登紀錄。5月5日,海峽兩岸聯合攀登隊的吳錦雄,與大陸、西藏的5名山友,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 2009年5月19日,歐都納隊江秀真、伍玉龍和黃志豪登上聖母峰,一起完成攀登七頂峰的任務。雖然2006年郭與鎮在珠峰、再加上2008年江秀真在文森峰,以個人名義完成七頂峰壯舉。但台灣的海外攀登藉此順利進入新階段──挑戰14座8000公尺巨峰。
1976 ~學生社團/一脈相承「為了激起腳下沒力的友人那份鬥志,這樣子的歌唱是有必要的喔!」
臺灣山岳會會員古平勝三 大專登山社團常標榜:「學術化」、「輕量化」和「多元化」等目標。當社會團體的百岳運動方興未艾,大學生們已將重心由舉辦會師,漸漸地轉向探勘 方面。而2000公尺上下,3~6天行程的中程山(中級山) 探勘方面有良性競爭,北區的台大登山社/興大法商山社從南勢溪(松蘿湖)/北勢溪(鳥嘴尖) ;南湖山區(11路)/給里洛(4路);第三度交鋒在大濁水溪流域/二子山區;其四為丹大札記/雲山煙水太魯閣;其五為白石傳說對上棲蘭山戰地踏查。其他社團探勘還有中原山社的拉庫拉庫溪流域;成大山協的玉山南側等。 這股旺盛的青春活力,延續到畢業後的學長姐投入社會。例如:2002.07的「南北古道山徑大縱走」,以學生OB為主體的成員順利貫通歷史交通要道。這條長程綠色山徑路線,除為國人休閒健身外,在國際觀光上,可作為媲美「阿帕拉契山徑、米佛峽灣步道」的國際健行道路。如此珍貴的步道資源,讓岳界逐漸擺脫百岳的舊有型態,邁入把台灣推向國際舞台的景觀步道。
1985 ~國家公園/保育解說 「創造杳無人煙的場所。」
日本建築師原廣司 公部門和登山者的關係可說是密不可分!1985.04.06中華民國行政院方成立第一個高山型「玉山國家公園」;但其原型遠在臺灣總督府公告的「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大屯」國立公園候補地(1937.12.27)。 國家公園成立的目的,除了保育自然資源,更藉此提供遊客遊憩及教育的環境。國家公園坐擁雄偉自然之美及內蘊之美!但失敗之處正是國家政策上,粗暴地破壞自然之美並視此為不可避免。未臻成熟的管理制度與人事習氣,僅「封山」一事,就讓登山者與公部門紛擾不休。 由此呼應未來的國家公園職責:從正面來看,國家公園可以藉由登山者「用來阻止那些想破壞公園資源的人」,例如盜伐、盜獵等。另外也可「解說我們的襲產(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或者促使商業登山對解說專業的重視及普及,「這個新興產業很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它具啟發性和教育性。任何人不管是去渡假或郊遊,如果能有自然嚮導同行,這趟旅行將會更具價值及樂趣!」如此一來,便能互蒙其利。
2000 ~林務局/步道系統建置 「這麼美的山,爬過一次就算了嗎?那麼,是不是好吃的菜,只要吃過一次就夠了呢?」
向陽登山隊歐思定修士 山岳遊憩資源大部分分布在林務局經營之國有林地。森林是國家的命脈,林務局是掌管全國森林的經營者。深山不再遙不可及,仰仗其四通八達的林道系統;山難之減少,依賴有緊急避難山屋的巧妙配置。2000年左右,林務局委請山岳協會對全台熱門登山步道進行調查。爰自2002年起執行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商建立全國登山步道網會議」上之決議,建置涵括國有林地由郊區以至高山之登山步道,提供國人登山健行、賞景旅遊、自然體驗之需求。 不同角色各有立場,但共識的形成始於開放的心胸。林務局在2006年引入美國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2007年推展步道志工計劃,導入新休閒形式之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活動,開啟多元參與機制。從基礎的環境教育宣導,與步道周邊部落、社區結合,進而透過活動(淨山)辦理,鼓勵民眾深入步道體驗「輕裝、簡食、徐行、寧靜」。希望能轉變大眾的遊憩方式,從對大自然的消費者轉變為喜愛山林活動的生產者(或參與者)。
講座講師:伍元和老師(古道與歷史人文講師)
講師簡介:登山將近卅年,無怨無悔矣!初期忙於協助地理、考古、林相和植物採集等野外調查,近年來漸轉為寫作演講、導覽解說和上山帶隊等山野教育。堪稱:生活即登 山,登山即生活。 回顧 2002 年後,也多次引領臺灣古道山徑大縱走,對某幾位後進產生了些微的衝擊與影響。所謂「一生懸命」, 感動如斯!因此能將年輕學子帶往山區歷史 (古道) 現場, 來箇「教學相長」的觀摩時刻,如是我願。
講座時間:19:30-21:00(每場次同樣時間)
講座人數:30人(最後五個名額)
講座費用:每一場300元,套票的販售一套十場費用2500元(套票已經結束販售)
我們提供:飲料、小點心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填寫
講座地點:Cookout 野酷戶外料理餐廳 (地址:100 台北市中正區師大路1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