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當然不能只有爐子,鍋碗瓢盆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傢俬頭,在戶外吃飯當然不能不聊聊炊具與餐具,畢竟我們是文明人嘛!用餐吃飯當然不能沒有合適的道具,更何況基於戶外活動的需求,在炊具與餐具這方面,當然有著許多特性有別於日常家中所用之物。
從分類的角度切入,這類器材首先分為「炊具」與「餐具」;簡單地說,炊具是「煮」東西的東西,而餐具則是「吃」東西的東西。然而它們除了以用途分類外,影響其設計最重要者,便是「材質」,於是探討材質也成為本文的重點。另一方面,活動的性質、種類,也會影響設計的方向,並且就消費者而言,也是選購重點。
我們先從「材質」入手,再好好聊聊活動對它們選擇的條件與限制,以供讀者您在挑選時能作為參考。
嚴格說來炊、餐具的樣式並不算複雜,因此影響它們的設計、形式與價格的因素,便是材質。在這方面,由於炊具必須耐受爐火的高溫,故以金屬為主;而除了不鏽鋼、鋁合金以外,近年來的新材質鈦合金,以及懷有復古的鐵器也都有其特性。餐具方面,就金屬材質外,新一代的塑膠製品也有不錯的表現。
不鏽鋼
製造鍋子、餐具的不鏽鋼(白鐵),主要有兩種材質,根據日本工業規格的金屬材料編號,分別為:SUS304、SUS304L,前者在台灣十分普及,簡稱為304,質地較軟,容易加工,早期以油壓成型的方式,所製造的產品外觀不夠平整,後來使用旋造(Spool,註)的方式生產,加上台灣自產的不鏽鋼薄板,延展性越來越好,適合製造極薄的鍋子,以及各種兩層構造,有保溫作用的杯子、碗等等,已經成為極度普遍的商品,充斥各地市場,適合一般戶外活動的鍋釜餐具等產品。
後者多為進口高級鍋具所使用的材料,韌性較強,不易加工,必須以熱鍛多次成型的方式才能製造,因此所製造的產品厚度大、笨重,不適合揹負隨身攜帶。因為商家不知此材料為何,自己取了個編號稱為306。兩者主成分都為鐵,鉻的含量均為18~20%,主要的差別在於鎳的含量,前者8~10.5%,後者9~12%,因此後者較為耐鏽蝕。
註:將金屬薄板,固定在旋轉的軸心上,以夾具抽拉此塊薄板成型,如同製陶的手拉胚一般,此謂之旋造。
鋁合金
用於製造鍋釜餐具的鋁合金,幾乎為99%的純鋁,其中含大約0.25~0.5%的銅、錳、矽、鎳、鋅等其中之一或二種元素,而且很早就使用旋造的技術,將鋁薄板成型為鍋子、馬克杯等等,再將成品經過陽極處理,或者化學浸泡鍍上一層矽化物,防止鋁的腐蝕。
由於此合金的比重大約只有2.4,因此產品相當輕巧。不過強度不足,若產品用料沒有加厚,則容易有碰凹變形的缺點。目前台灣幾乎已經看不到鋁製的相關產品,可能在登山用品店,還能買到套裝的鋁質鍋具組。由於鋁合金有重量輕,相對廉價的優點;同樣的重量體積大很多,可製造較多的產品,因此在台灣鄉下地方,還是可以買到較大型的鋁鍋,用於農產品加工烹煮,都市化較高的地區不易找到鋁製鍋釜。
鈦合金
純鈦幾乎沒有製造戶外活動器材的用途,純鈦必須加入鋁、釩、錳、鉻等金屬,才適合製造各類的工業民生用品。目前幾種常見的鈦合金,例如:美國用於製造製造飛機防彈裝甲板的鈦-13釩-11鉻-3鋁合金,也常用於製造特種部隊專用的戰鬥求生刀、刀把。此即73%的鈦混合13%的釩、11%的鉻、3%的鋁。
製造相機、戶外活動鍋釜餐具的鈦合金材料,最廣為使用的就是鈦-6鋁-4釩合金,與SUS304相比較,此鈦合金的比重約為4.43,只有前者的一半,強度約有2.5倍,因此能做出極薄輕量的鍋釜餐具,對於戶外活動者是一大福音。更因為鈦合金的鍋釜餐具容易清洗、重量輕,目前已漸漸成為戶外活動的主流產品。
鐵
鐵製品比起其他金屬材質的炊具價格較低,而且導熱性良好,並且在烹煮時會釋放鐵離子,可以增加人體攝取鐵質。然而鐵置炊具缺點為重量大,清洗也比較麻煩,且會生鏽,一般皆應用在汽車露營或是不需要背負裝備行走的戶外活動。
鐵製鍋具為了避免沾鍋的問題,使用前應先熱鍋,待開始冒煙之後再下油,然後再將鍋裡的熱油倒出不用,重新再放入油之後才開始使用,這樣就比較不會沾鍋。使用後清洗鍋子則要「趁熱清洗」,這樣會比較容易處理。
塑膠
除了金屬製品之外,塑膠類產品近年來也十分常見,塑膠材質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如ABS、LEXAN等,除了沒有用於製造鍋具之外,碗、盤、餐具等均已非常普遍。輕巧、造型多變、清洗容易以及價格低廉,是塑膠製品很大的優勢,目前已有更先進的塑膠製產品出現,可具備耐高溫到攝氏135度,不留水漬,耐壓折,穩定性高兼具環保,最重要的是「價錢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