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 行程

730林道登閂山鈴鳴山 重返730林道登閂山鈴鳴山 攬勝百岳群峰

730林道登閂山鈴鳴山 重返730林道登閂山鈴鳴山  攬勝百岳群峰
撰文/宋為農.攝影/宋為農
2021/01/15發表,已被閱讀16,652次

北二段是從中央尖山以南到羊頭山之間的中央山脈縱走路線,過程包含了甘薯峰、無明山、閂山、鈴鳴山、畢祿山與羊頭山六座百岳,北二段路況險峻,主稜間有多處驚心動魄的斷稜危脊,唯閂山與鈴鳴山卻顯得峰圓坡緩、山容嫵媚,再加上臨730林道作為出入通道,曾是大眾化的百岳路線。然而時過境遷,隨著台灣林業由盛轉衰,昔日熱鬧的林道回歸平靜,而大自然正一點一滴討回原屬於它的產權。儘管閂山與鈴鳴山依舊撫媚動人,但想要一親芳澤,登山客只能多費些體力,徒步深入730 林道。

中央尖山堪稱是中央山脈北段最顯眼的地標

730 林道上的蹦蹦車

第一天我們預計從環山部落的民宿出發,搭乘農家的接駁車至730 林道11.5K 的行車終點,再下車步行至閂山登山口附近紮營。730林道(註) 為台七甲支線,從清泉橋開始,沿茶岩山、閂山腰繞,最遠可抵達鈴鳴山南腹。不過隨著伐林休止,林道已近乎荒廢,只有高底盤四驅車勉強能行駛。

越往山裡前進,林道路況越惡劣,隨著車體不規律左傾右斜,且在林道上跳動發出「蹦、蹦、蹦」的聲響,坐在最後一排座位的我,有好幾次從座位上彈起來,幾乎撞到車頂!用「路上乘舟」還不足以描述林道的顛簸,反而覺得自己更像二戰電影中,遭遇深水炸彈轟炸的潛艦士兵,除了必須承受劇烈且不可預期的衝擊,極度吵雜的撞擊聲不絕於耳。

730 林道除了路況差,路面也相當狹窄難以會車,更遑論路邊停車的位置,因此強烈建議前往閂山的登山客搭乘當地接駁車。當您體驗過730 林道的「蹦蹦車」後,相信會認同進出這條崎嶇難行的林道,還是有請當地熟門熟路的司機大哥接送吧。

註:林道編號的第一碼表示屬於哪一個省道系統,第二碼表示林道主線,第三碼則是林道支線編碼。故730 林道表示該條林道是由七號省道延伸出去的道路。

這就是著名的碰碰車

淹沒在荒煙蔓草的730 林道

顛簸的730林道止於11.5K,接下來的路段只能靠雙腳,第一天的目的地是前往林道24K 附近紮營。 林道前段位於閂山的山陰面,這段路線有許多水源,路徑潮濕,沿路生長許多咬人貓,也有不少小規模坍方,偶而必須借助拉繩通過坍方地形,基本上已很難看出原本林道的樣貌。林道大致上呈現緩坡爬升,但坡度和緩,即便背著二十公斤的重裝仍不至於太累。

攀爬坍塌的荒廢林道,有點驚險。

林道17K 處有輛廢棄的Suzuki 機車佇立在此,從破敗的外觀不難想像這輛摩托車被遺棄在這兒,應該有二三十餘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部廢棄機車已成為林道知名地標,許多路過的登山客都喜歡與它合影,不過我好奇的是,當時機車主人是為何將車輛遺留在此呢?最後一批從工作站撤出的工人,當時心情又是如何?

廢機車後的路段比前段林道平整好走,且放慢腳步細細觀察,不難從草叢間發現許多人類文明的遺跡—水泥護欄、擋土牆、木製和金屬製的路標,這些人類文明的東西就是證明730 林道曾有車輛出入的最佳證據,很難想像眼前的荒煙漫草,充滿亂石土堆的小徑,幾十年前曾有伐木卡車在此奔馳。

當時的登山隊伍甚至可乘坐柴油卡車,長驅直入抵達位於27K林道盡頭的鈴鳴山登山口,一天內即可輕裝往返閂山和鈴鳴山,成為當時熱門的大眾化百岳路線。

廢棄在林道上的機車成了知名標的
褪色的路標證明730林道曾是可行駛車輛的道路

北二段中的秀山—鈴鳴山

鈴鳴山的三角點標高為3,272米,在眾百岳中稱不上高,甚至就連合歡群峰都比鈴鳴山高,但想要摘下這座百岳並不輕鬆。翌日從24K 營地出發後,之後的林道路況並不理想,多處路基坍搭,崩落的土石、倒木及雜生的植物,使林道原本的模樣看不出來。本以為能輕鬆快走的林道,實際上卻得經常高繞過坍方的土堆,或是翻過倒木堆,無形中拉長了距離,並且增加體能支出。25K 後的林道長滿雜樹叢與箭竹,為了識別路徑,登山者必須不斷的用雙手或登山杖撥開草叢與樹枝,宛如在雜樹叢堆中泅泳,更是減慢步行速度。

穿過重重阻礙的廢林道,好不容易抵達鈴鳴山的登山口,接著是一段陡升四百米,山攀鈴鳴山的稜線,隨著高度爬升感覺越來越喘,真不知是因為高海拔氧氣濃度降低,還是疲於擺脫倒木和箭竹的糾纏?或者兩者都有吧。直到踏上鈴鳴山稜線,才算是苦盡甘來。

中央山脈的主稜本為南北縱向,但鈴鳴山的山稜卻呈現西北–東南走向,而鈴鳴山的三角點就位於橫向山稜與縱向山稜的交會處,峰頂為一個橢圓狀小丘,上尖下闊,遠看就像是一枚精緻的「搖鈴」,相當容易辨識。鈴鳴山的主稜為綠茵鋪地的短箭竹,相較於北二段惡名昭彰的無名山大崩壁,或著宛如滿臉刀疤的畢祿山,鈴鳴山確實顯得秀麗細緻,柔美的山容被列為百岳八秀之一。山頂擁有360度毫無阻礙的視野,環繞四周的稜脈與百岳名峰一覽無遺,天氣好時甚至能遠眺花蓮的海岸線。

清晨的天色如此絢爛
林道在25K 有一間荒廢的木造工作站
鈴鳴山上擁有360度的視野

閂山稜線 攬勝百岳群峰

「閂山」,好奇特的名字。若您打開為地圖觀察,閂山與茶岩山連成一條南北縱向的長嶺,隔著大甲溪與雪山山脈相望,並平貼於中央山脈北二段主稜的西側,就像是扼守進出中央山脈主稜的門閂,因此得名「閂山」。

海拔高度僅有3168米的閂山在百岳中排名第80名,閂山不僅高度與諸多百岳相比矮了一大截,山勢也不若北一段的百岳大山頭角崢嶸。儘管山勢不如附近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奇萊山北峰,具備峻、奇、險的特質,但它擁有非常好的視野。從位於23.4K的登山口向上爬約二十分鐘,即可來到閂山的稜線,當東方的天空破曉之際,橙色的朝霞勾勒出中央山脈動人的稜線剪影—北起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甘薯峰、無名山,向南延伸至前一天造訪的鈴鳴山,再連接由畢祿山與羊頭山連成的「鋸齒連峰」。中央山脈北一段連接至北二段的天際線,毫無保留的在眼前展開,就像一幅超長的寬景風景畫。

以展望視野而言,個人覺得閂山稜線上的視野甚至比三角點更好,且因為閂山正好位於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主稜之間,因此沿著閂山的稜線就能夠同時觀望兩側的百岳大山,再加上閂山峰圓坡緩,路徑平坦好走,因此讓我走沒幾步就忍不住端起相機拍下周遭的山岳風光。若以山岳攝影和賞景為目標,這段稜線風光堪稱是此行的菁華。

若不是730林道路況險阻,進出不便,不然閂山與鈴鳴山絕對值得經常造訪,一解愛山者對山岳的思念之情。然而,未經修繕的林道只會隨著時間逐漸頹圮,最終將被大自然完全掩蓋。縱使青山亙古恆在,未來入山的道路只會越來越困難,作為天地間的過客,我們只能珍惜當下的風景才是永恆的回憶。

閂山稜線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