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 專題

媽媽咪呀 熊出沒 別驚慌媽媽咪呀 熊出沒 別驚慌

媽媽咪呀   熊出沒 別驚慌媽媽咪呀   熊出沒 別驚慌
撰文/宋為農.攝影/宋為農
2018/08/28發表,已被閱讀6,401次

台灣既有的大型食肉目動物僅剩台灣黑熊一種 (註),目前野外族群估計只有200至600隻。由於黑熊主對人類活動的極為敏感,因此黑熊主要在人跡罕至的森林活動,一般人真要在野外遇到黑熊的機會可謂少之又少。不過長久以來,因為部分媒體不當渲染,加上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錯誤資訊流傳,造成不少人聞「熊」色變。

究竟熊可不可怕?在山野活動要如何避開與熊衝突?相信仍是許多山友相當感興趣且有必要建立正確認知的議題。個人過去曾和朋友組隊前往美國蒙大拿州的偏遠山區健行、釣魚,蒙大拿州地廣人稀,不但野生動物眾多,也是美國除了阿拉斯加州之外,另一個知名的「熊境」(Bear Country)。以下就敝人的北美戶外活動經驗稍做整理,提供給讀者參考。

註:雲豹已絕種。

知彼知己 掌握熊出沒場域

熊屬於雜食性動動物,而且基本上是個「機會主義」者,有什麼,就吃什麼。以台灣黑熊為例,黑熊80%的攝食來源是植物,例如箭竹筍、青剛櫟、植物嫩葉、漿果,都是黑熊最常攝食的對象。黑熊不擅長主動狩獵,但如果有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到手的死屍、腐肉,牠們當然沒有理由拒絕;野生蜂的蜂蜜和蜂巢內的蜂蛹,對黑熊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佳餚。黑熊爾偶也會捕捉弱小跑不快的小型動物,例如山羌、野豬的幼仔,作為肉類蛋白質的食物來源。

熊屬於獨居動物,成年後,除了育幼時期的母熊,或是在特殊的季節 (註),熊終其一生大多獨來獨往。一隻成年的黑熊活動範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甚至更大,若某區域可利用的資源有限,那麼熊就需要更大的活動範圍,才能搜集到足夠維生的食物。

灰熊(Grizzly Bear) 堪稱是北美的重量級野生動物—體型最大、最危險的食肉動物。光是泛黃石公園區(Greater Yellowstone) 估計就有600至800隻灰熊,因此黃石公園區健行步道口的佈告欄所標示的「提防灰熊」警語,絕對不是「僅供參考」而已;若某條健行路線或某露營區有發現熊隻活動,則管理單位會將即時的熊隻活動報告張貼在佈告欄上,提醒遊客避免行經該區,或建議改道繞行;若某區熊隻活動頻繁,管理單位甚至會暫時封閉該區禁止遊客前往。

蒙大拿州是知名的「熊境」, 許多健行步道的入口都有「提防灰熊」警語。

國家公園能夠掌握最新的熊隻動態,除了仰賴國家公園巡警的例行巡邏,更多的即時資訊是來自於遊客回報。透過公務單位與遊客之間順暢的訊息交流機制,不只讓管理當局優化風險管理和自然資源維護的效率,就連遊客獲得的遊憩資訊品質也有顯著提升。此舉相當值得我國學習。

趨避及預防措施

結伴爬山

根據美國多本的「健行指南」或是國家公園的旅遊宣導資訊,通常都會建議遊客結伴入山,而且建議至少三人以上同行。結伴入山的目的在於多人行進時,可以增加行進間的噪音、增強人體氣味擴散、有多雙眼睛警戒,因此可降低與熊不期而遇的機會。結伴健行除了可以提昇警戒效果之外,假設真的不幸遇到熊攻擊了,多人至少團結力量大,若有人受傷,還有其他人可協助救援。根據黃石國家公園紀錄,91%被熊攻擊的受傷者是獨行或是僅有一人伴行,只有9%的受傷者是三人以上團體行動的遊客。

與好友結伴同遊偏遠山區,不但可以留下共同美好的回憶,也比獨行安全的多。

行進間製造聲響

行進間製造聲響,讓遠方的熊知道有人類靠近,使熊自動先行驅離,道理就同「打草驚蛇」。製造聲音的方式可以是人的談話聲,或是配戴熊鈴發出的鈴鐺聲,或著將不鏽鋼杯掛在背包上,任其在行進間搖晃、敲打出聲響,也可收到類似熊鈴的效果。

注意風向 維持站在上風處

野生動物的嗅覺普遍比人類靈敏好幾十倍,例如熊的嗅覺就是人的百倍之上。人若在上風處,有利於人體的氣味藉由風帶往下風處,位於下風處的熊嗅到人味,通常會在人眼視距範圍之外就先行趨避了。風向除了有助於人體味擴散,對於聲音的傳遞也有促進的效果。換言之,若遊客處於下風處時,則上風處的野生動物可能就無法藉由嗅覺提前預警人類接近,為了避免與熊不期而遇,這時候反而要藉由製造較大的聲響,驅嚇可能位於上風處的熊。

維持目視安全距離

視覺,是人類最依賴的感官,在山徑行走時,記得隨時眼觀四面,保持對周遭動靜的敏感性,不要永遠低著頭,盯著前方三公尺內的路面行走,錯失對提前預警的機會。貿然穿越視線不佳的草叢、灌木叢或是樹林,是個不智之舉,萬一不巧在近距離內侵犯到一頭盛怒的熊,可是連應變的機會都沒有。

在北美荒野健行,不要輕易離開步道,以免與危險野生動物不期而遇而發生意外。
灰熊的體色與乾草叢非常接近,在草叢中休息的灰熊很難用肉眼一眼看出!

避開野生動物的活動時間

大部分的野生動物都是在晨昏時較為活躍,因為昏暗的光線能夠提供野生動物較佳的掩護,且故野生動物活動的高峰通常是晨昏時刻,熊也不例外。因此,若是健行的地區多野生動物出沒活動,強烈建議遊客勿在野生動物活動的熱門時段入山,在山區也不得貪玩多逗留,務必要在傍晚前抵達安全的營地、山屋,或是走出登山口。

緩步趨避

黃石國家公園建議,遊客至少要距離肉食動物 (特即指熊和狼)至少100碼以上作為緩衝的安全距離。假設遊客在野外遇到熊,且尚有足夠的安全距離,遊客首先應細心觀察並思考:熊是否察覺到人類?人的體味是否會暴露自己的位置?人和熊的動線是否會接近彼此,還是分別往不同方向驅離?附近是否還有其他幼熊或母熊?

通常除了母熊護幼或著出於本能防衛、捍衛地盤,熊通常不太會主動追擊人,而且黑熊的膽子普遍又比灰熊膽小。因此遊客若觀察到遠處有熊隻活動,建議是緩步輕聲後退,退出熊隻活動的區域。千萬別背對著熊大聲呼叫奔跑逃離,突如其來的大動作反而會嚇到甚至激怒熊,引發熊發動攻擊,再者,熊奔跑的速度可達40km/hr 以上,遠比人類的跑步速度快,跟熊比賽跑顯然毫無勝算可言。

野牛群已圍成頭朝外的「防禦隊形」示警,這時最好遠離牠們,別再逼近以免招惹野牛。

攜帶熊噴 (Bear Spray)

倘若真的不幸與熊短兵相接,且熊隻有發動攻擊的傾象,那麼這時候,手邊的熊噴將是你的最後一道防線了。關於使用熊噴需有以下正確認知:

1. 不論是否會實際用到熊噴,取得熊噴時,都應該詳細閱讀操作說明,學會正確使用方法。

2. 你永遠不知道會在何時使用到熊噴,故熊噴應放在隨手可抓取的位置 (例如腰際),以備不時之需。勿將熊噴放在登山背包內,否則等到真遇到緊急情況再翻背包找熊噴,肯定來不及了!為了保險起見,團隊或單人獨行時,至少要準備兩罐以上熊噴,作為雙保險。

3. 熊噴射程可達30英呎,使用時請注意噴口朝向和風向。

4. 熊噴為高壓氣體罐,勿存放在高溫密閉空間 (例如車內)。另外,熊噴也是禁止攜帶上飛機的(託運也不行)。通常流行使用熊噴的地方如北海道、蒙大拿、阿拉斯加,該區機場或戶外用品店都有熊噴回收機制。

前往熊出沒的區域從事戶外活動,務必詳讀簡報資訊,並且攜帶防熊噴霧劑。

其實山友最該擔心的不是熊

回顧台灣的山地環境,山友們要在山區遇到黑熊的機會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也不是每個山域都有黑熊族群活動,反倒是較為神經質的山豬,特別是帶豬仔的母山豬對山友的威脅較大。本文雖然是以「防熊」作為論述主軸,但是當中有許多關於趨避野生動物的知識,也適用於面對其他野生動物。

在黃石公園釣魚時,經常會與野牛群不期而遇。

另外,除了食肉目的熊之外,許多遊客反而容易輕忽大型草食動物的潛在危險性,誤以為「吃草的動物」沒有尖牙利爪,就比較安全。實際上,任何大型野生動物的出於自衛性的衝、撞、踢、踏,都有可能對人體造成重大傷害,例如成年鹿的一記後踢若打在狼的臉上,就足以讓這隻倒霉鬼一命嗚呼。根據美國黃石公園統計,黃石公園自1872年成立以來,遊客因熊攻擊罹難者數只有八件,因熊攻擊受傷件數平均一年只有0.5件;但每年遊客被鹿、野牛等大型草食性野生動物所傷以及被地熱溫泉燙傷的案件數,則數倍於熊隻造成的傷害事件數。同理,國內的山友雖然遇到黑熊的機率很低,反倒是有較高機會遇到水牛(擎天岡),以及高山上不怕人的水鹿、山羊,遇到這些草食動物時,記得保持適當距離觀賞即可,勿過度逼近甚至戲弄、餵食牠們。

發情期的大公鹿因為領域性、支配慾強,可比黑熊還危險。

小結

本文不只是傳達如何避免「人熊衝突」的觀念,更重要的是協助山友建立與野生動物互動的正確認知。此外,隨著國人到海外從事戶外活動的風氣漸盛,戶外愛好者若有朝一日前往野生動物眾多的北海道或北美荒野地區從事健行、露營、釣魚、生態攝影等戶外活動時,相信本文內容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